# 复盘Hyperliquid黑色星期三:需求是起点,正确是终点## 一、群鸦盛宴3月26日,Dex项目Hyperliquid再次遭到攻击。这是该项目自去年11月以来发生的第四起重大安全事件,也是其成立以来面临的最严重危机。此次攻击手法与之前50倍做多ETH的操作如出一辙,但更加精准和猛烈,宛如一场针对Dex的群鸦盛宴。与Hyperliquid同处漩涡中心的是Solana上一个低流动性Meme代币JELLY,其市值在攻击前仅为1000万美元。由于深度不足且平台提供50倍杠杆,JELLY成为了攻破Hyperliquid金库的最佳"炸药"。当晚九点,攻击者向平台存入350万USDC保证金,开出价值408万美元的JELLY空单,杠杆率达到平台上限。同时,一个持有1.26亿枚JELLY的大户在现货市场配合抛售,导致代币价格暴跌,使空单获利。关键转折出现在保证金提取环节:攻击者迅速撤走276万USDC,导致剩余空单保证金不足,触发Hyperliquid的自动清算机制。平台保险金库HLP被迫接管这笔3.98亿枚JELLY的空头仓位。随后,攻击者开始反向操作,在1小时内大举买入JELLY,价格暴涨数倍至0.034美元,HLP浮亏超1050万美元。若JELLY价格继续上涨至0.16美元以上,HLP将面临2.4亿美元的归零风险。当Hyperliquid陷入困境时,一些中心化交易所迅速介入。这些平台在攻击事件发生后的一小时内快速上线了JELLY的永续合约,疑似利用其流动性深度与影响力继续推高代币价格,进一步扩大HLP的亏损缺口。市场对这些平台的做法提出了质疑。Hyperliquid验证者委员会在某交易所正式上线永续合约前26分钟通过了下架JELLY永续合约的投票,最终平仓价格与攻击者的开仓价格相同(当时市价的三分之一不到),HLP反而获利70万美元。在进退两难之际,Hyperliquid选择了退一步,自行摘下了去中心化的"遮羞布"。## 二、链上交易所?Hyperliquid作为链上永续合约赛道的头部协议,其交易量占某大型交易所全球合约交易量的9%,在Dex中遥遥领先。相比之下,其他Dex平台合计仅占该交易所合约交易量的约5%,因此Hyperliquid被誉为"链上交易所"。然而,这个成立于某大型交易所崩盘后的Dex项目似乎并不顺遂,几乎每月都遭受一次重大攻击,使得Hyperliquid常常处于危险境地。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几次安全事件:1. 2024年12月:潜在威胁(未遂攻击)事件经过:安全研究员发现多个可疑地址在Hyperliquid上进行交易测试,累计亏损逾70万美元。这些地址通过反复交易试探系统漏洞,可能为后续攻击做准备。风险:源代码封闭、多签机制不透明、缺乏公开与审查。2. 2025年1月:ETH高杠杆攻击事件经过:一名用户使用50倍杠杆开设价值3亿美元的ETH多单,浮盈达800万美元后,突然提取大部分保证金,导致清算价格被推高。最终HLP被迫接管仓位,损失约400万美元。风险:保证金机制问题、HLP机制问题。3. 2025年3月12日:ETH二次攻击事件经过:攻击者再次利用高杠杆操作ETH合约,导致HLP金库进一步亏损。应对措施:3月15日紧急升级网络,调整保证金转移规则(保证金比率设为20%)。4. 2025年3月26日:JELLY事件事件经过:如上文所述。风险:验证者数量有限导致的中心化问题、HLP机制问题在多方围攻之下被进一步放大。在去年的文章中,我曾对某知名Dex项目的不足之处做过总结。人类很难拥有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Dex项目,原因如下:1. 成功的Dex项目必须依赖实体团队,重要决策往往由他们主导,而非社区。2. 治理投票难以完全去中心化,有融资的项目可能被投资方影响,无融资的成功项目在决策与收益上则更为中心化。3. 没有人愿意放弃话语权和利益,区块链世界的知名人士也难以成为下一个中本聪。4. Dex项目需要提高资本效率,这意味着要承担复杂性与更中心化带来的风险。再结合上述安全事件,我们可以反思Hyperliquid这样的全链永续合约Dex还存在哪些问题:1. 对于此类项目,用户更看重资本效率和项目背景,而非去中心化程度。2. 永续合约Dex并非黑匣子,而是人人都有透视镜的赌场。在资金能使用50倍杠杆的情况下,算法与机制如何战胜带着透视镜的赌徒?3. 无融资和高性能虽然是好的宣传点,但实际上也可能意味着决策和项目更加中心化。在安全事件爆发后,自动做市商只能接受结果,而Hyperliquid更像是一个由少数人掌控的中心化交易所,优势仅在于更透明且无需KYC。4. 在缺乏动态风控机制的情况下,高风险资产与主流资产是否应该区别对待?未实现利润的大额提取是否应该触发风控?5. Hyperliquid最终会成为某交易所CEO所说的"第二个某大型交易所"吗?## 三、Hyperliquid的内患带着上述第5个问题,我们继续深入探讨。从流动性角度来看,Hyperliquid虽然在Dex中表现出色,但其大户存款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占平台总锁仓量的近20%。这意味着如果再次发生更大规模的类似事件,可能会引发大量大户撤资,导致Hyperliquid陷入流动性枯竭的恶性循环。此时唯一的应对方法可能只有再次中断网络,因此流动性的厚度与构成对永续合约Dex至关重要。Hyperliquid目前虽然能与二线中心化交易所直接竞争,但在缺乏动态杠杆限制的情况下,其链上流动性显然还不足以支撑这种固定的超高杠杆。从架构来看,Hyperliquid是一个自带Layer1的Dex,整条链的构成新颖但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EVM加撮合引擎。根据官方技术文档的描述,它由HyperEVM和HyperCore组成,Hyperliquid L1并非独立的链,而是由与HyperCore相同的HyperBFT共识保护。这使得EVM可以直接与HyperCore交互,例如处理现货和永续合约交易。HyperCore相当于中心化交易所的撮合引擎,与HyperEVM共享同一共识层(HyperBFT),因此两者并非独立的链,而是同一区块链网络中的不同执行环境。HyperCore专注于运行交易所的核心业务逻辑(如订单簿匹配、衍生品清算、资产托管),其底层基于为高频交易优化的虚拟机,并采用许可制设计,仅支持官方认可的功能。通过预编译合约实现与HyperEVM的协同,例如:用户通过HyperEVM上的合约发起永续合约平仓操作→操作通过预编译合约写入HyperCore的订单簿→由HyperCore执行清算和结算。这种同一共识层下的双链设计也存在潜在风险:1.交易状态不一致。2.同步延迟。3.跨链清算延迟等各种交互风险。4.并非无许可制。对于一条Layer1而言,去中心化需要时间沉淀,我们不能强求。但其架构似乎也存在着大量潜在风险。HyperliquidPool(HLP)金库是Hyperliquid生态中的核心,其设计逻辑是通过聚合社区用户的USDC等资产,构建去中心化做市商资金池。该金库的底层采用"链上订单簿+策略池"双轨制:* 订单簿模式:由HLP主动挂单提供深度,支持限价单、止损单等专业交易功能;* 策略池机制:允许普通用户创建定制化流动性策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做市策略,每3秒保持0.3%的价差,确保流动性供给的灵活性与收益最大化。用户存入资产后将获得HLP代币凭证,收益来源包括:* 交易手续费分成:平台收取的0.02%-0.05%交易费按比例分配给流动性提供者;* 资金费率套利:在永续合约交易中,HLP作为多空双方的资金费结算池,捕获利差收益;* 清算收益:当用户仓位被强平时,HLP作为最终对手方吸收剩余保证金,形成额外收益流。简而言之,HLP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收益(类似中心化交易所带单结合套利策略),并为Hyperliquid上的永续合约交易提供流动性。当用户做多时,HLP会卖出合约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当用户做空时,HLP会买入合约。而如上文所述,当用户仓位被强平时,HLP作为最终对手方将吸收剩余保证金,即接管头寸。此时攻击者操纵代币价格上升,HLP就必须以高价买回代币进行平仓。根据JELLY事件的发展趋势,如果不选择中断网络,金库的崩溃可能在3月27日就会成为现实。从通俗角度来说,大户攻击者是在与一个行为透明、逻辑固定的庄家进行对赌,而这个庄家所使用的资金来自社区和所有合作伙伴。## 四、道阻且长永续合约Dex的历史比自动做市商还要悠久。其兴起之路源自某知名Dex的混合机制,盛起于Hyperliquid对中心化交易所的全面模拟。无论是收益还是资本效率,Hyperliquid都做到了链上最佳,但问题是短期内维持这一盛况还能依靠中心化的治理,但长期而言又要如何对抗去中心化部分带来的反效率与脆弱性?我们在上文中其实也并非单纯的对Hyperliquid进行批评,也包含了对去中心化系统的反思,流动性的碎片化、链上透明带来的作恶、投票治理的低效与中心化、固定逻辑下的脆弱性。订单簿Dex的前路依旧布满荆棘,这场向中心化交易所发起的数年战争中,Hyperliquid至少算是攻城掠地最多的一员。那么在这个基础上,下一步又该如何前进?## 五、市场永远是对的如果只考虑正确性,我或许可以很随意的说出FHE+Layer x配合链抽象,就是永续合约Dex的终极答案,但显然这种话毫无意义。就像数年前的ZK+链上游戏,很正确但没有需求,这些事物总会不温不火的消失在时代的车轮下。去中心化金融的成功并非完全因为它有多么去中心化,而是通过去中心化这个棱镜,它满足了用户在中心化金融里完全做不到
Hyperliquid黑色星期三复盘:DEX安全危机与去中心化难题
复盘Hyperliquid黑色星期三:需求是起点,正确是终点
一、群鸦盛宴
3月26日,Dex项目Hyperliquid再次遭到攻击。这是该项目自去年11月以来发生的第四起重大安全事件,也是其成立以来面临的最严重危机。此次攻击手法与之前50倍做多ETH的操作如出一辙,但更加精准和猛烈,宛如一场针对Dex的群鸦盛宴。
与Hyperliquid同处漩涡中心的是Solana上一个低流动性Meme代币JELLY,其市值在攻击前仅为1000万美元。由于深度不足且平台提供50倍杠杆,JELLY成为了攻破Hyperliquid金库的最佳"炸药"。当晚九点,攻击者向平台存入350万USDC保证金,开出价值408万美元的JELLY空单,杠杆率达到平台上限。同时,一个持有1.26亿枚JELLY的大户在现货市场配合抛售,导致代币价格暴跌,使空单获利。
关键转折出现在保证金提取环节:攻击者迅速撤走276万USDC,导致剩余空单保证金不足,触发Hyperliquid的自动清算机制。平台保险金库HLP被迫接管这笔3.98亿枚JELLY的空头仓位。随后,攻击者开始反向操作,在1小时内大举买入JELLY,价格暴涨数倍至0.034美元,HLP浮亏超1050万美元。若JELLY价格继续上涨至0.16美元以上,HLP将面临2.4亿美元的归零风险。
当Hyperliquid陷入困境时,一些中心化交易所迅速介入。这些平台在攻击事件发生后的一小时内快速上线了JELLY的永续合约,疑似利用其流动性深度与影响力继续推高代币价格,进一步扩大HLP的亏损缺口。市场对这些平台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Hyperliquid验证者委员会在某交易所正式上线永续合约前26分钟通过了下架JELLY永续合约的投票,最终平仓价格与攻击者的开仓价格相同(当时市价的三分之一不到),HLP反而获利70万美元。在进退两难之际,Hyperliquid选择了退一步,自行摘下了去中心化的"遮羞布"。
二、链上交易所?
Hyperliquid作为链上永续合约赛道的头部协议,其交易量占某大型交易所全球合约交易量的9%,在Dex中遥遥领先。相比之下,其他Dex平台合计仅占该交易所合约交易量的约5%,因此Hyperliquid被誉为"链上交易所"。
然而,这个成立于某大型交易所崩盘后的Dex项目似乎并不顺遂,几乎每月都遭受一次重大攻击,使得Hyperliquid常常处于危险境地。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几次安全事件:
事件经过:安全研究员发现多个可疑地址在Hyperliquid上进行交易测试,累计亏损逾70万美元。这些地址通过反复交易试探系统漏洞,可能为后续攻击做准备。
风险:源代码封闭、多签机制不透明、缺乏公开与审查。
事件经过:一名用户使用50倍杠杆开设价值3亿美元的ETH多单,浮盈达800万美元后,突然提取大部分保证金,导致清算价格被推高。最终HLP被迫接管仓位,损失约400万美元。
风险:保证金机制问题、HLP机制问题。
事件经过:攻击者再次利用高杠杆操作ETH合约,导致HLP金库进一步亏损。
应对措施:3月15日紧急升级网络,调整保证金转移规则(保证金比率设为20%)。
事件经过:如上文所述。
风险:验证者数量有限导致的中心化问题、HLP机制问题在多方围攻之下被进一步放大。
在去年的文章中,我曾对某知名Dex项目的不足之处做过总结。人类很难拥有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Dex项目,原因如下:
成功的Dex项目必须依赖实体团队,重要决策往往由他们主导,而非社区。
治理投票难以完全去中心化,有融资的项目可能被投资方影响,无融资的成功项目在决策与收益上则更为中心化。
没有人愿意放弃话语权和利益,区块链世界的知名人士也难以成为下一个中本聪。
Dex项目需要提高资本效率,这意味着要承担复杂性与更中心化带来的风险。
再结合上述安全事件,我们可以反思Hyperliquid这样的全链永续合约Dex还存在哪些问题:
对于此类项目,用户更看重资本效率和项目背景,而非去中心化程度。
永续合约Dex并非黑匣子,而是人人都有透视镜的赌场。在资金能使用50倍杠杆的情况下,算法与机制如何战胜带着透视镜的赌徒?
无融资和高性能虽然是好的宣传点,但实际上也可能意味着决策和项目更加中心化。在安全事件爆发后,自动做市商只能接受结果,而Hyperliquid更像是一个由少数人掌控的中心化交易所,优势仅在于更透明且无需KYC。
在缺乏动态风控机制的情况下,高风险资产与主流资产是否应该区别对待?未实现利润的大额提取是否应该触发风控?
Hyperliquid最终会成为某交易所CEO所说的"第二个某大型交易所"吗?
三、Hyperliquid的内患
带着上述第5个问题,我们继续深入探讨。从流动性角度来看,Hyperliquid虽然在Dex中表现出色,但其大户存款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占平台总锁仓量的近20%。这意味着如果再次发生更大规模的类似事件,可能会引发大量大户撤资,导致Hyperliquid陷入流动性枯竭的恶性循环。此时唯一的应对方法可能只有再次中断网络,因此流动性的厚度与构成对永续合约Dex至关重要。Hyperliquid目前虽然能与二线中心化交易所直接竞争,但在缺乏动态杠杆限制的情况下,其链上流动性显然还不足以支撑这种固定的超高杠杆。
从架构来看,Hyperliquid是一个自带Layer1的Dex,整条链的构成新颖但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EVM加撮合引擎。根据官方技术文档的描述,它由HyperEVM和HyperCore组成,Hyperliquid L1并非独立的链,而是由与HyperCore相同的HyperBFT共识保护。这使得EVM可以直接与HyperCore交互,例如处理现货和永续合约交易。
HyperCore相当于中心化交易所的撮合引擎,与HyperEVM共享同一共识层(HyperBFT),因此两者并非独立的链,而是同一区块链网络中的不同执行环境。HyperCore专注于运行交易所的核心业务逻辑(如订单簿匹配、衍生品清算、资产托管),其底层基于为高频交易优化的虚拟机,并采用许可制设计,仅支持官方认可的功能。通过预编译合约实现与HyperEVM的协同,例如:用户通过HyperEVM上的合约发起永续合约平仓操作→操作通过预编译合约写入HyperCore的订单簿→由HyperCore执行清算和结算。
这种同一共识层下的双链设计也存在潜在风险:1.交易状态不一致。2.同步延迟。3.跨链清算延迟等各种交互风险。4.并非无许可制。对于一条Layer1而言,去中心化需要时间沉淀,我们不能强求。但其架构似乎也存在着大量潜在风险。
HyperliquidPool(HLP)金库是Hyperliquid生态中的核心,其设计逻辑是通过聚合社区用户的USDC等资产,构建去中心化做市商资金池。该金库的底层采用"链上订单簿+策略池"双轨制:
订单簿模式:由HLP主动挂单提供深度,支持限价单、止损单等专业交易功能;
策略池机制:允许普通用户创建定制化流动性策略,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做市策略,每3秒保持0.3%的价差,确保流动性供给的灵活性与收益最大化。
用户存入资产后将获得HLP代币凭证,收益来源包括:
交易手续费分成:平台收取的0.02%-0.05%交易费按比例分配给流动性提供者;
资金费率套利:在永续合约交易中,HLP作为多空双方的资金费结算池,捕获利差收益;
清算收益:当用户仓位被强平时,HLP作为最终对手方吸收剩余保证金,形成额外收益流。
简而言之,HLP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收益(类似中心化交易所带单结合套利策略),并为Hyperliquid上的永续合约交易提供流动性。当用户做多时,HLP会卖出合约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当用户做空时,HLP会买入合约。而如上文所述,当用户仓位被强平时,HLP作为最终对手方将吸收剩余保证金,即接管头寸。此时攻击者操纵代币价格上升,HLP就必须以高价买回代币进行平仓。根据JELLY事件的发展趋势,如果不选择中断网络,金库的崩溃可能在3月27日就会成为现实。
从通俗角度来说,大户攻击者是在与一个行为透明、逻辑固定的庄家进行对赌,而这个庄家所使用的资金来自社区和所有合作伙伴。
四、道阻且长
永续合约Dex的历史比自动做市商还要悠久。其兴起之路源自某知名Dex的混合机制,盛起于Hyperliquid对中心化交易所的全面模拟。无论是收益还是资本效率,Hyperliquid都做到了链上最佳,但问题是短期内维持这一盛况还能依靠中心化的治理,但长期而言又要如何对抗去中心化部分带来的反效率与脆弱性?
我们在上文中其实也并非单纯的对Hyperliquid进行批评,也包含了对去中心化系统的反思,流动性的碎片化、链上透明带来的作恶、投票治理的低效与中心化、固定逻辑下的脆弱性。订单簿Dex的前路依旧布满荆棘,这场向中心化交易所发起的数年战争中,Hyperliquid至少算是攻城掠地最多的一员。那么在这个基础上,下一步又该如何前进?
五、市场永远是对的
如果只考虑正确性,我或许可以很随意的说出FHE+Layer x配合链抽象,就是永续合约Dex的终极答案,但显然这种话毫无意义。就像数年前的ZK+链上游戏,很正确但没有需求,这些事物总会不温不火的消失在时代的车轮下。
去中心化金融的成功并非完全因为它有多么去中心化,而是通过去中心化这个棱镜,它满足了用户在中心化金融里完全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