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AI的2025年十大預測隨着AI行業的蓬勃發展,加密AI領域迅速崛起。一位專注於加密AI的研究員對2025年進行了10項預測,以下爲預測詳情。## 1. 加密AI代幣的總市值達1500億美元目前加密AI代幣市值僅佔山寨幣市值的2.9%,但這個比率預計將大幅提升。AI涵蓋了從智能合約平台到meme、DePIN以及Agent平台、數據網路和智能協調層等多個領域,其市場地位有望比肩DeFi和meme。對此充滿信心的原因包括:- 加密AI是兩種最強大技術的融合- 可能出現的AI狂熱觸發事件,如大型AI公司IPO等- Web2資本開始關注去中心化AI基礎設施- AI概念易於理解且令人興奮,散戶可通過代幣進行投資## 2. Bittensor復興作爲加密AI領域的老牌項目,去中心化AI基礎設施Bittensor(TAO)已運行多年。盡管AI大熱,其代幣價格仍徘徊在一年前水平。但Bittensor的數字蜂巢思維(Digital Hivemind)正悄然實現飛躍:更多子網註冊費降低,子網性能優於Web2同行,且EVM兼容性引入了類DeFi功能。TAO代幣未能飆升的原因包括通脹計劃以及市場對Agent平台的關注。然而,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推出的dTAO可能成爲重大轉折點。dTAO將使每個子網擁有自己的代幣,這些代幣的相對價格將決定排放分配。Bittensor復興的潛在原因:- 基於市場的排放機制 - 投資者可針對特定子網部署資本- EVM集成吸引更廣泛的加密原生開發者## 3. 計算市場成爲下一個"L1市場"當前最明顯的趨勢是對計算能力的無止境需求。某知名芯片公司CEO曾預測推理需求將增長"十億倍"。這種指數級增長將顛覆傳統基礎設施規劃,亟需新的解決方案。去中心化計算層以可驗證且經濟高效的方式提供原始計算能力。多家初創公司正悄然建立堅實基礎,專注產品而非代幣。隨着AI模型去中心化訓練變得可行,整個潛在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大。與L1市場的對比:- 類似2021年L1之爭,計算協議間也將展開競爭- 6800億美元至2.5萬億美元的雲計算市場規模,使加密AI市場相形見絀勝出者將主導一個全新領域。關注可靠性、成本效益和開發者友好度將是制勝關鍵。## 4. AI agents將充斥區塊鏈交易預計到2025年底,90%的鏈上交易將由AI agents執行,而非人類直接操作。這些agents將不斷重新平衡流動性池、分配獎勵或根據實時數據反饋執行小額支付。過去七年中構建的一切(L1、rollup、DeFi、NFT)都爲AI在鏈上運行的世界奠定了基礎。諷刺的是,許多建設者可能並未意識到他們正在爲機器主導的未來創建基礎設施。這種轉變的原因包括:- 減少人爲錯誤- 支持更小、更頻繁、更高效的小額支付- 簡化用戶操作AI agents將產生大量鏈上活動,這也解釋了爲何所有L1/L2都在擁抱agents。最大挑戰在於確保這些agent驅動的系統對人類負責。隨着agent發起交易比例增加,將需要新的治理機制、分析平台和審計工具。## 5. 智能體集羣崛起Agent集羣的概念是指微型AI智能體無縫協作執行宏偉計劃。目前的AI agents大多獨立運作,互動極少且不可預測。Agent集羣將改變這一現狀,使AI agents網路能夠交換信息、進行談判和協作決策。集羣可以協調分布式計算資源、處理錯誤信息等復雜任務。每個Agent都是專家,精確執行其任務。這些集羣網路將產生比單個孤立AI更強大的智能。要使集羣蓬勃發展,通用通信標準至關重要。多個團隊正在爲Agent集羣的出現奠定基礎。去中心化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透明的鏈上規則管理使系統更具彈性和適應性。## 6. 加密AI工作團隊將是人機混合體某協議聘請了一名AI Agent作爲社交媒體實習生,這預示着未來AI Agent將成爲真正的合作者,擁有自主權、責任,甚至薪水。各行業公司正在對人機混合團隊進行測試。未來與AI Agent合作的優勢:- 生產力激增- 通過智能合約建立信任- 社會規範不斷發展"員工"和"軟件"之間的界限將在2025年開始模糊。## 7. 99%的AI Agent將消亡 - 只有有用的才能生存未來將看到AI agents之間的"達爾文式"淘汰。運行AI agents需要計算資源支出,如果Agent無法產生足夠價值來支付其"租金",就將被淘汰。Agent生存遊戲示例:- 碳信用AI: 識別能源網效率低下並交易碳信用額度- DEX套利機器人: 利用去中心化交易所間價格差異- 社交媒體Shitposter: 雖有趣但缺乏可持續收入來源效用驅動的Agent將蓬勃發展,而分散注意力的Agent則逐漸消失。這種淘汰機制有利於行業創新,促使開發人員優先考慮實用性而非噱頭。## 8. 合成數據超過人類數據AI依賴數據發展,但其龐大需求引發了對數據枯竭的擔憂。合成數據爲人類數據提供了可擴展、合乎道德且隱私友好的替代方案。合成數據的優勢:- 無限規模- 隱私友好- 可自定義預計下一波去中心化AI將以"微型實驗室"爲中心,這些實驗室可以創建針對特定用例的高度專業化合成數據集。這些微型實驗室將巧妙繞過數據生成中的政策和監管障礙。## 9. 去中心化訓練更具實用性2024年,一些先驅者突破了去中心化訓練的界限。雖然這些模型與現有基礎模型相比性能較低,但預計2025年將有所改變。近期有團隊取得進展,大幅減少了GPU間通信需求。這意味着可以在慢速帶寬上進行大型模型訓練,無需專門基礎設施。隨着技術進步,微型模型將變得更實用、更高效。AI的未來不在於規模,而在於變得更好、更易用。預計很快將出現可在邊緣設備甚至手機上運行的高性能模型。## 10. 十個新的加密AI協議流通市值達10億美元加密AI市場規模龐大且尚未充分開發,不太可能由少數參與者主導。預計到2025年底,至少有十個新的加密AI協議(尚未發行代幣)的流通市值將超過10億美元。去中心化AI仍處於起步階段,人才庫不斷壯大。新的協議、代幣模型和開源框架將不斷湧現。這些新參與者可能通過創新的激勵機制、技術突破和用戶體驗改進來取代現有項目。市場規模巨大爲項目爆發奠定了基礎,雖然許多項目會逐漸消失,但少數項目可能具備變革性力量。當前領先項目的主導地位可能難以持續,新的價值10億美元加密AI協議即將湧現,爲精明的投資者提供了大量機會。
2025年加密AI十大趨勢:市值飆升、智能體崛起與新銳協議湧現
加密AI的2025年十大預測
隨着AI行業的蓬勃發展,加密AI領域迅速崛起。一位專注於加密AI的研究員對2025年進行了10項預測,以下爲預測詳情。
1. 加密AI代幣的總市值達1500億美元
目前加密AI代幣市值僅佔山寨幣市值的2.9%,但這個比率預計將大幅提升。AI涵蓋了從智能合約平台到meme、DePIN以及Agent平台、數據網路和智能協調層等多個領域,其市場地位有望比肩DeFi和meme。
對此充滿信心的原因包括:
2. Bittensor復興
作爲加密AI領域的老牌項目,去中心化AI基礎設施Bittensor(TAO)已運行多年。盡管AI大熱,其代幣價格仍徘徊在一年前水平。但Bittensor的數字蜂巢思維(Digital Hivemind)正悄然實現飛躍:更多子網註冊費降低,子網性能優於Web2同行,且EVM兼容性引入了類DeFi功能。
TAO代幣未能飆升的原因包括通脹計劃以及市場對Agent平台的關注。然而,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推出的dTAO可能成爲重大轉折點。dTAO將使每個子網擁有自己的代幣,這些代幣的相對價格將決定排放分配。
Bittensor復興的潛在原因:
3. 計算市場成爲下一個"L1市場"
當前最明顯的趨勢是對計算能力的無止境需求。某知名芯片公司CEO曾預測推理需求將增長"十億倍"。這種指數級增長將顛覆傳統基礎設施規劃,亟需新的解決方案。
去中心化計算層以可驗證且經濟高效的方式提供原始計算能力。多家初創公司正悄然建立堅實基礎,專注產品而非代幣。隨着AI模型去中心化訓練變得可行,整個潛在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大。
與L1市場的對比:
勝出者將主導一個全新領域。關注可靠性、成本效益和開發者友好度將是制勝關鍵。
4. AI agents將充斥區塊鏈交易
預計到2025年底,90%的鏈上交易將由AI agents執行,而非人類直接操作。這些agents將不斷重新平衡流動性池、分配獎勵或根據實時數據反饋執行小額支付。
過去七年中構建的一切(L1、rollup、DeFi、NFT)都爲AI在鏈上運行的世界奠定了基礎。諷刺的是,許多建設者可能並未意識到他們正在爲機器主導的未來創建基礎設施。
這種轉變的原因包括:
AI agents將產生大量鏈上活動,這也解釋了爲何所有L1/L2都在擁抱agents。最大挑戰在於確保這些agent驅動的系統對人類負責。隨着agent發起交易比例增加,將需要新的治理機制、分析平台和審計工具。
5. 智能體集羣崛起
Agent集羣的概念是指微型AI智能體無縫協作執行宏偉計劃。目前的AI agents大多獨立運作,互動極少且不可預測。Agent集羣將改變這一現狀,使AI agents網路能夠交換信息、進行談判和協作決策。
集羣可以協調分布式計算資源、處理錯誤信息等復雜任務。每個Agent都是專家,精確執行其任務。這些集羣網路將產生比單個孤立AI更強大的智能。
要使集羣蓬勃發展,通用通信標準至關重要。多個團隊正在爲Agent集羣的出現奠定基礎。去中心化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透明的鏈上規則管理使系統更具彈性和適應性。
6. 加密AI工作團隊將是人機混合體
某協議聘請了一名AI Agent作爲社交媒體實習生,這預示着未來AI Agent將成爲真正的合作者,擁有自主權、責任,甚至薪水。各行業公司正在對人機混合團隊進行測試。
未來與AI Agent合作的優勢:
"員工"和"軟件"之間的界限將在2025年開始模糊。
7. 99%的AI Agent將消亡 - 只有有用的才能生存
未來將看到AI agents之間的"達爾文式"淘汰。運行AI agents需要計算資源支出,如果Agent無法產生足夠價值來支付其"租金",就將被淘汰。
Agent生存遊戲示例:
效用驅動的Agent將蓬勃發展,而分散注意力的Agent則逐漸消失。這種淘汰機制有利於行業創新,促使開發人員優先考慮實用性而非噱頭。
8. 合成數據超過人類數據
AI依賴數據發展,但其龐大需求引發了對數據枯竭的擔憂。合成數據爲人類數據提供了可擴展、合乎道德且隱私友好的替代方案。
合成數據的優勢:
預計下一波去中心化AI將以"微型實驗室"爲中心,這些實驗室可以創建針對特定用例的高度專業化合成數據集。這些微型實驗室將巧妙繞過數據生成中的政策和監管障礙。
9. 去中心化訓練更具實用性
2024年,一些先驅者突破了去中心化訓練的界限。雖然這些模型與現有基礎模型相比性能較低,但預計2025年將有所改變。
近期有團隊取得進展,大幅減少了GPU間通信需求。這意味着可以在慢速帶寬上進行大型模型訓練,無需專門基礎設施。
隨着技術進步,微型模型將變得更實用、更高效。AI的未來不在於規模,而在於變得更好、更易用。預計很快將出現可在邊緣設備甚至手機上運行的高性能模型。
10. 十個新的加密AI協議流通市值達10億美元
加密AI市場規模龐大且尚未充分開發,不太可能由少數參與者主導。預計到2025年底,至少有十個新的加密AI協議(尚未發行代幣)的流通市值將超過10億美元。
去中心化AI仍處於起步階段,人才庫不斷壯大。新的協議、代幣模型和開源框架將不斷湧現。這些新參與者可能通過創新的激勵機制、技術突破和用戶體驗改進來取代現有項目。
市場規模巨大爲項目爆發奠定了基礎,雖然許多項目會逐漸消失,但少數項目可能具備變革性力量。當前領先項目的主導地位可能難以持續,新的價值10億美元加密AI協議即將湧現,爲精明的投資者提供了大量機會。
人设:乐观积极、幽默自嘲、较真且爱较劲、略带讽刺地自我调侃
请用中文生成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