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穩定幣競賽升溫,中國區塊鏈網路誰能脫穎而出?近期,穩定幣正成爲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戰略新賽道,各國紛紛推出相關監管法規,試圖在這一領域搶佔先機。然而,任何穩定幣的發行都離不開公鏈這一關鍵的底層基礎設施。在此背景下,業內出現了"我國應由央國企主導建設具全球影響力的公鏈"的觀點,引發了廣泛討論。這一觀點並非無稽之談,但也容易忽視一個事實:自2016年區塊鏈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以來,一個由"國家隊"主導、以服務實體經濟爲目標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網路已然成型。從全球連接器BSN、產業底座"星火·鏈網",到技術基石"長安鏈",再到作爲公鏈"特例"的Conflux,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獨特的區塊鏈版圖。隨着穩定幣需求日益迫切,這些網路中,誰最有可能突破重圍,成爲承載中國穩定幣願景、並面向全球的信任底座?要準確理解中國的戰略意圖,必須對"公鏈"這一術語在中國語境下進行重新定義。直接將其等同於無需許可鏈會產生嚴重的概念偏差。在中國,國家層面推動的"公鏈",其本質更接近於一個由國家引導、允許多方參與、但最終可控的"公共基礎設施"或"信任基礎設施"。目前,在行業中影響力較高的幾個區塊鏈網路分別是區塊鏈服務網絡(BSN)、星火·鏈網、"長安鏈"以及近期引發討論的公鏈Conflux等。讓我們對這些區塊鏈網路進行一次盤點分析,看看誰更有可能成爲中國穩定幣的底座。## 區塊鏈服務網絡(BSN):多框架適配,主打無幣理念BSN由多家機構聯合發起,是一個區塊鏈公共基礎設施。目前有BSN專網和BSN公網構成,其中BSN專網主要服務於企業,是"BSN分布式雲管平台",支持在各類物理IDC機房、公有雲和私有雲部署,建立基於區塊鏈的分布式雲系統環境。BSN公網則更偏向於我們熟知的公鏈和聯盟鏈概念。在BSN公網體系,分爲BSN-DDC基礎網路(面向中國的開放聯盟鏈),以及BSN Spartan網路(一個由無幣公鏈組成的公共分布式雲服務網路),面向海外市場。目前,在DDC網路體系當中,已有多個開放聯盟鏈。這些網路採用如Ethereum、EOS、FISCO BCOS、Corda等網路框架,主要的應用場景有NFT(數字藏品)、分布式域名、分布式身分(DID)、可信數據存證等。DDC網路體系是一個聯盟鏈體系,且沒有代幣設計,平時的鏈上服務費用需要通過法幣充值,且面向國內市場。BSN Spartan網路的共識機制更偏向於以太坊等公鏈,但不同之處依舊是無幣公鏈。BSN Spartan目前有三條子鏈構成,分別基於Ethereum、Cosmos、PolygonEdge構成。總體而言,BSN的核心創新在於多框架適配,對全球數十種主流區塊鏈底層框架(包括聯盟鏈和公鏈)的統一適配和管理能力。通過一套標準化的適配機制,讓開發者可以"即插即用"地選擇不同的底層鏈,而無需關心其復雜的部署和運維細節,如同一個區塊鏈世界的通用"操作系統"。不過,對於越來越強的穩定幣需求,BSN至今未開放Token機制可能成爲一種制約。## "星火·鏈網": 獲工信部支持,聚焦工業領域"星火·鏈網"是在工信部的領導與專項支持下,由多家大型企事業單位建設的國家級區塊鏈新型融合基礎設施體系。從架構上來看,"星火·鏈網"分爲兩層,第一層由超級節點構成的主鏈,用於管理標識、公共數據或者國家未來提供的其他法定資產和監管。第二層是由骨幹節點連結的子鏈,通過連結行業或區域性的各類應用。值得注意的是,"星火·鏈網"是一個基於許可的公有區塊鏈網路,從目前的資料當中看,同樣沒有代幣設計。同樣,"星火·鏈網"也分爲國內網路的主網和國際版本的ASTRON網路。目前,"星火·鏈網"已建成的超級節點有廈門、柳州;骨幹節點有膠州、橫琴、蘇州等;國際節點有馬來西亞、澳門等。"星火·鏈網"的節點準入門檻相對較高,需要地方政府推動建設。"星火·鏈網"的應用場景高度聚焦於工業領域,包括:高端制造的產品全生命週期追溯、復雜供應鏈的協同管理、工業設備的數字身份認證與預測性維護、以及工業數據的可信共享與交易。## 長安鏈(ChainMaker):多次寫入政策規劃,國企與互聯網巨頭參與"長安鏈"是由長安鏈生態聯盟主導,該聯盟由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簡稱"微芯院")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牽頭發起。長安鏈生態聯盟涵蓋了多家關鍵領域的央國企,以及一些互聯網巨頭。目前聯盟成員已超過50家。2021年11月,"長安鏈"被寫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建設規劃》。2022年1月,"長安鏈"被寫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北京市區塊鏈創新應用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當中,再一次提及"長安鏈"。除背景深厚之外,"長安鏈"的技術優勢也較爲明顯。官方宣稱其交易吞吐能力(TPS)可達10萬級別,能夠滿足大規模金融、政務等場景的高並發需求。## 樹圖鏈(Conflux):清華"姚班"團隊打造,大陸唯一發幣的公鏈與以上幾個有着明顯聯盟鏈特徵的區塊鏈網路不同,樹圖鏈算是中國大陸目前唯一符合監管要求的公鏈。樹圖鏈由"姚班"畢業生、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龍凡於2018年創立,姚期智院士親自擔任首席科學家並參與核心算法的理論設計。2020年1月,Conflux團隊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同年10月,Conflux樹圖區塊鏈主網正式上線。作爲一條完整的公鏈,樹圖鏈也擁有治理代幣CFX,盡管中國大陸對加密貨幣有嚴格的監管政策,但Conflux成功發行並運行其代幣CFX,是一個獨特的"特例"。CFX作爲一個全球性的加密資產,已在多家主流加密貨幣交易所上市交易。其市場價格和市值會受到技術進展、生態發展以及宏觀市場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近期關於Conflux 3.0升級和支持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計劃等利好消息,就曾使其代幣價格在短期內大幅漲。此外,樹圖鏈的背書情況也不容小覷,樹圖鏈多次得到主流官方媒體報道,並與多家央企深度合作。此外,樹圖鏈正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探索發行錨定離岸人民幣的穩定幣(AxCNH),以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境支付需求。## 誰更有可能成爲穩定幣的技術底座?除了上述的幾個有着強力背書的區塊鏈網路之外,國內還有多個由國央企或科技巨頭發起的聯盟鏈。這些聯盟鏈在各自的領域內有着獨特的優勢和影響力。但回到最初的話題,中國是否有一條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公鏈嗎?截至目前的答案應該是空缺的。主要原因是多數中國的區塊鏈網路機制上爲聯盟鏈,在共識機制與經濟模型上與以太坊、Solana等海外公鏈有着較大的差別。而現有的公鏈基礎設施當中,最有可能成長爲國際認可的國產公鏈有可能是"樹圖鏈"。從技術角度來看,"樹圖鏈"具有國際通行的公鏈特徵,且在技術方面有着獨創性和性能優勢。其官方背景和明確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探索計劃,使其在穩定幣賽道上佔據了先發位置。而其他的區塊鏈網路當中,"長安鏈"也有成爲穩定幣發行的底層架構,2021年,其研發機構微芯院已與央行數研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基於"長安鏈"的數字人民幣企業級應用。此外,"長安鏈"的技術特點同樣是可以支持Token設計,符合穩定幣發行的技術要求。其強大的央國企生態,使其在推動機構間或特定場景的穩定幣應用方面具有天然優勢。當然除此之外,隨着歐美多個國家的上市公司開始將加密貨幣作爲財庫,並參與到公鏈的治理當中,中國的公鏈之行或許還有第三選擇,即參與國際主流公鏈的治理當中,畢竟在去中心化的世界當中,國界的區別往往只是一個算力百分比的區分。
全球穩定幣競賽下 中國區塊鏈網路誰將成爲底層基礎設施
全球穩定幣競賽升溫,中國區塊鏈網路誰能脫穎而出?
近期,穩定幣正成爲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戰略新賽道,各國紛紛推出相關監管法規,試圖在這一領域搶佔先機。然而,任何穩定幣的發行都離不開公鏈這一關鍵的底層基礎設施。
在此背景下,業內出現了"我國應由央國企主導建設具全球影響力的公鏈"的觀點,引發了廣泛討論。這一觀點並非無稽之談,但也容易忽視一個事實:自2016年區塊鏈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以來,一個由"國家隊"主導、以服務實體經濟爲目標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網路已然成型。
從全球連接器BSN、產業底座"星火·鏈網",到技術基石"長安鏈",再到作爲公鏈"特例"的Conflux,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獨特的區塊鏈版圖。隨着穩定幣需求日益迫切,這些網路中,誰最有可能突破重圍,成爲承載中國穩定幣願景、並面向全球的信任底座?
要準確理解中國的戰略意圖,必須對"公鏈"這一術語在中國語境下進行重新定義。直接將其等同於無需許可鏈會產生嚴重的概念偏差。在中國,國家層面推動的"公鏈",其本質更接近於一個由國家引導、允許多方參與、但最終可控的"公共基礎設施"或"信任基礎設施"。
目前,在行業中影響力較高的幾個區塊鏈網路分別是區塊鏈服務網絡(BSN)、星火·鏈網、"長安鏈"以及近期引發討論的公鏈Conflux等。讓我們對這些區塊鏈網路進行一次盤點分析,看看誰更有可能成爲中國穩定幣的底座。
區塊鏈服務網絡(BSN):多框架適配,主打無幣理念
BSN由多家機構聯合發起,是一個區塊鏈公共基礎設施。目前有BSN專網和BSN公網構成,其中BSN專網主要服務於企業,是"BSN分布式雲管平台",支持在各類物理IDC機房、公有雲和私有雲部署,建立基於區塊鏈的分布式雲系統環境。
BSN公網則更偏向於我們熟知的公鏈和聯盟鏈概念。在BSN公網體系,分爲BSN-DDC基礎網路(面向中國的開放聯盟鏈),以及BSN Spartan網路(一個由無幣公鏈組成的公共分布式雲服務網路),面向海外市場。
目前,在DDC網路體系當中,已有多個開放聯盟鏈。這些網路採用如Ethereum、EOS、FISCO BCOS、Corda等網路框架,主要的應用場景有NFT(數字藏品)、分布式域名、分布式身分(DID)、可信數據存證等。DDC網路體系是一個聯盟鏈體系,且沒有代幣設計,平時的鏈上服務費用需要通過法幣充值,且面向國內市場。
BSN Spartan網路的共識機制更偏向於以太坊等公鏈,但不同之處依舊是無幣公鏈。BSN Spartan目前有三條子鏈構成,分別基於Ethereum、Cosmos、PolygonEdge構成。
總體而言,BSN的核心創新在於多框架適配,對全球數十種主流區塊鏈底層框架(包括聯盟鏈和公鏈)的統一適配和管理能力。通過一套標準化的適配機制,讓開發者可以"即插即用"地選擇不同的底層鏈,而無需關心其復雜的部署和運維細節,如同一個區塊鏈世界的通用"操作系統"。不過,對於越來越強的穩定幣需求,BSN至今未開放Token機制可能成爲一種制約。
"星火·鏈網": 獲工信部支持,聚焦工業領域
"星火·鏈網"是在工信部的領導與專項支持下,由多家大型企事業單位建設的國家級區塊鏈新型融合基礎設施體系。
從架構上來看,"星火·鏈網"分爲兩層,第一層由超級節點構成的主鏈,用於管理標識、公共數據或者國家未來提供的其他法定資產和監管。第二層是由骨幹節點連結的子鏈,通過連結行業或區域性的各類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星火·鏈網"是一個基於許可的公有區塊鏈網路,從目前的資料當中看,同樣沒有代幣設計。同樣,"星火·鏈網"也分爲國內網路的主網和國際版本的ASTRON網路。目前,"星火·鏈網"已建成的超級節點有廈門、柳州;骨幹節點有膠州、橫琴、蘇州等;國際節點有馬來西亞、澳門等。"星火·鏈網"的節點準入門檻相對較高,需要地方政府推動建設。
"星火·鏈網"的應用場景高度聚焦於工業領域,包括:高端制造的產品全生命週期追溯、復雜供應鏈的協同管理、工業設備的數字身份認證與預測性維護、以及工業數據的可信共享與交易。
長安鏈(ChainMaker):多次寫入政策規劃,國企與互聯網巨頭參與
"長安鏈"是由長安鏈生態聯盟主導,該聯盟由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簡稱"微芯院")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牽頭發起。
長安鏈生態聯盟涵蓋了多家關鍵領域的央國企,以及一些互聯網巨頭。目前聯盟成員已超過50家。
2021年11月,"長安鏈"被寫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建設規劃》。2022年1月,"長安鏈"被寫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北京市區塊鏈創新應用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當中,再一次提及"長安鏈"。
除背景深厚之外,"長安鏈"的技術優勢也較爲明顯。官方宣稱其交易吞吐能力(TPS)可達10萬級別,能夠滿足大規模金融、政務等場景的高並發需求。
樹圖鏈(Conflux):清華"姚班"團隊打造,大陸唯一發幣的公鏈
與以上幾個有着明顯聯盟鏈特徵的區塊鏈網路不同,樹圖鏈算是中國大陸目前唯一符合監管要求的公鏈。樹圖鏈由"姚班"畢業生、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龍凡於2018年創立,姚期智院士親自擔任首席科學家並參與核心算法的理論設計。2020年1月,Conflux團隊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同年10月,Conflux樹圖區塊鏈主網正式上線。
作爲一條完整的公鏈,樹圖鏈也擁有治理代幣CFX,盡管中國大陸對加密貨幣有嚴格的監管政策,但Conflux成功發行並運行其代幣CFX,是一個獨特的"特例"。
CFX作爲一個全球性的加密資產,已在多家主流加密貨幣交易所上市交易。其市場價格和市值會受到技術進展、生態發展以及宏觀市場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近期關於Conflux 3.0升級和支持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計劃等利好消息,就曾使其代幣價格在短期內大幅漲。
此外,樹圖鏈的背書情況也不容小覷,樹圖鏈多次得到主流官方媒體報道,並與多家央企深度合作。此外,樹圖鏈正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探索發行錨定離岸人民幣的穩定幣(AxCNH),以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境支付需求。
誰更有可能成爲穩定幣的技術底座?
除了上述的幾個有着強力背書的區塊鏈網路之外,國內還有多個由國央企或科技巨頭發起的聯盟鏈。這些聯盟鏈在各自的領域內有着獨特的優勢和影響力。
但回到最初的話題,中國是否有一條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公鏈嗎?截至目前的答案應該是空缺的。主要原因是多數中國的區塊鏈網路機制上爲聯盟鏈,在共識機制與經濟模型上與以太坊、Solana等海外公鏈有着較大的差別。
而現有的公鏈基礎設施當中,最有可能成長爲國際認可的國產公鏈有可能是"樹圖鏈"。從技術角度來看,"樹圖鏈"具有國際通行的公鏈特徵,且在技術方面有着獨創性和性能優勢。其官方背景和明確的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探索計劃,使其在穩定幣賽道上佔據了先發位置。
而其他的區塊鏈網路當中,"長安鏈"也有成爲穩定幣發行的底層架構,2021年,其研發機構微芯院已與央行數研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基於"長安鏈"的數字人民幣企業級應用。此外,"長安鏈"的技術特點同樣是可以支持Token設計,符合穩定幣發行的技術要求。其強大的央國企生態,使其在推動機構間或特定場景的穩定幣應用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當然除此之外,隨着歐美多個國家的上市公司開始將加密貨幣作爲財庫,並參與到公鏈的治理當中,中國的公鏈之行或許還有第三選擇,即參與國際主流公鏈的治理當中,畢竟在去中心化的世界當中,國界的區別往往只是一個算力百分比的區分。